《江苏丝绸》杂志社
首页 > 期刊导读
 
/ / /
 

轻工业手工业论文_中国古代绞经织物结构、技艺与文化研究

 
来源:江苏丝绸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9-01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的缘起

1.2 相关概念界定

    1.2.1 中国古代的时间范围的界定

    1.2.2 对绞经织物概念的界定

1.3 研究现状

    1.3.1 EI数据库和中国知网的相关文献分析

    1.3.2 考古报告中对出土的绞经织物的记载与研究

    1.3.3 对绞经织物历史发展的研究

    1.3.4 对绞经织机及织造技艺的研究

    1.3.5 前人研究的不足之处

1.4 研究方法

1.5 技术路线

1.6 研究的创新性

2 绞经织物的概念与分类

2.1 绞经织物的定义

    2.1.1 现代纱罗织物定义的局限

    2.1.2 绞经织物的科学定义

    2.1.3 绞经织物的特点

2.2 古代绞经织物命名存在的问题

    2.2.1 绞经织物以“绮”命名

    2.2.2 平经织物以“罗”命名

    2.2.3 同种织物的不同命名

    2.2.4 纱、罗区分的混乱

2.3 以现代织物学为基础的古代绞经织物系统分类

    2.3.1 织物的绞组

    2.3.2 无固定绞组下的两种类型

    2.3.3 有固定绞组下的三种类型

2.4 结论

上篇 绞经织物的历史发展研究

3 绞经织物的起源与发展

    3.1 同源而生——周代之前的绞经与绞编织物

        3.1.1 史前的绞经与绞编织物

        3.1.2 殷商时期的绞经织物

        3.1.3 周代的简单绞经织物

        3.1.4 绞编与绞经的分化

    3.2 绞经织物在纺织品起源中的作用与地位

        3.2.1 出现时间上的先后

        3.2.2 出土比例上的优势

        3.2.3 织造技艺上的过渡

        3.2.4 结构发展上的延续

    3.3 绞经织物的发展与繁荣

        3.3.1 周代的复杂绞经织物

        3.3.2 秦汉时期的提花绞经织物

        3.3.3 隋唐时期绞经织物纹样的丰富

    3.4 早期绞经织物发展的原因分析

        3.4.1 织物自身结构的完善

        3.4.2 主流纺织原料的变化

        3.4.3 政府的规范化管理

        3.4.4 纺织工具形制的发展

    3.5 结论

4 宋明绞经织物及其SST视角下的技艺转变

    4.1 宋明时期出土绞经织物统计分析

        4.1.1 宋辽时期的绞经织物

        4.1.2 宋代出土绞经织物统计分析

        4.1.3 明清时期的绞经织物

        4.1.4 明代出土绞经织物统计分析

    4.2 宋明绞经织物对比反映的技艺转变

    4.3 宋明绞经织物转变的SST分析

        4.3.1 政府选择——政策转型对织物传承的冲击

        4.3.2 市场选择——效率提升对供需关系的适应

        4.3.3 文化选择——审美导向对织物风格的影响

    4.4 结论

5 金元时期社会二元性下绞经织物的融合与创新

    5.1 金元时期的绞经织物

    5.2 偶数纬绞经织物复原与风格探究

        5.2.1 元代的偶数纬绞经织物

        5.2.2 复原试织

        5.2.3 织造成品的颗粒点分析

        5.2.4 偶数纬绞经织物颗粒感风格的考据

    5.3 社会二元性与金元时期绞经织物的创新

        5.3.1 原料多元化下的绞经织物材质创新

        5.3.2 统治者二元需求下的织物风格融合

        5.3.3 工匠迁徙对织物特征融合的促进

        5.3.4 织造技艺的发展与创新

    5.4 结论

上篇小结

中篇 绞经织物的织造技艺研究

6 织机和绞综的形制和发展

    6.1 绞经织机的起源

        6.1.1 纱坠

        6.1.2 骨针和骨管

        6.1.3 综版式织机

        6.1.4 腰织机

        6.1.5 双轴织机

    6.2 绞经织机形制发展

        6.2.1 简单踏板织机

        6.2.2 提花织机

        6.2.3 罗织机

    6.3 绞综形制及功能研究

        6.3.1 综版式绞综

        6.3.2 线制绞综

        6.3.3 对偶式绞综

        6.3.4 金属绞综

        6.3.5 几种绞综的对比研究

    6.4 结论

7 绞经织物的织造技艺研究

    7.1 绞经织物织造流程研究

        7.1.1 以杭罗传承为例的织造流程概述

        7.1.2 以《天工开物》为例的工艺细节探讨

    7.2 几种典型绞经织物的织造技艺复原

        7.2.1 无固定绞组的素织物

        7.2.2 无固定绞组的提花织物

        7.2.3 有固定绞组的素织物

        7.2.4 有固定绞组的平纹提花织物

        7.2.5 有固定绞组的浮纹提花织物

        7.2.6 有固定绞组的斜纹提花织物

        7.2.7 有固定绞组的隐纹提花织物

    7.3 历史上绞经织物织造技艺的发展

        7.3.1 织造技艺的发展规律

        7.3.2 织造技艺发展的历史原因

    7.4 结论

中篇小结

下篇 绞经织物的传承发展研究

8 江浙地区绞经织物技艺传承调查与探析

    8.1 江浙地区绞经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

        8.1.1 杭罗织造技艺

        8.1.2 吴罗织造技艺(四经绞罗织造技艺)

        8.1.3 吴罗织造技艺(纱罗织造技艺)

    8.2 江浙地区绞经织物的传承现状

        8.2.1 织物特色的分化

        8.2.2 绞纱技艺的分化

        8.2.3 织机形制的发展

    8.3 绞经织物及技艺分化原因探析

        8.3.1 历史发展与分化

        8.3.2 现今传承面临的特殊性对分化结果的固化

    8.4 结论

9 绞经织物非遗生态的发展对策研究

    9.1 古代绞经织物承载的丰富文化内涵

        9.1.1 诗词歌赋中体现的服饰信息

        9.1.2 织物价值导向的政治和经济功能

        9.1.3 海外传播与交流的见证

        9.1.4 印绘和刺绣的艺术加工载体

    9.2 绞经织造技艺和绞经织物的发展现状

        9.2.1 织造技术的发展

        9.2.2 应用领域的扩展

        9.2.3 传统非遗绞经织物织物的再开发

    9.3 绞经织物传承发展的解决对策

        9.3.1 以江浙为例的纺织非遗生态圈的建立

        9.3.2 技艺传承平台的完善

        9.3.3 文化推广与产业化开发协同机制

    9.4 结论

下篇小结

结论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论文主要参考文献

致谢

文章摘要:中国古代的绞经织物独树一帜,风格鲜明,在漫长的发展历史中,绞经织物发展出了多样性的组织结构,经历了几次重大的变革与转型。以纱罗为代表,其组织结构的发展与当时历史环境下的社会发展和技术演变息息相关。综合来看,绞经织物、绞经织机、织造技艺和社会形态形成了有机的整体。经纱的绞缠令绞经织物的组织结构格外复杂,使得绞经织机及其织造技艺具有了独特的技术内容,因其织造难度大,古代多样化的绞经织造技艺到了现代只得到了一小部分的传承。所以,无论是古代绞经织物本身承载的技术与社会人文内涵,还是其技艺在现代的传承与发展方面,都还有很大的研究空间,至今未见学术界关于古代绞经织物技艺和文化的系统性研究。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包含上篇——绞经织物的历史发展研究,中篇——绞经织物的织造技艺研究和下篇——绞经织物的传承发展研究,共分为九章。第一章为绪论。重点论述本文选题的缘起和研究意义,对中国古代绞经织物的研究范围展开了时间上和织物组织学上的界定,对国内外已有的考古报告和前人研究成果进行了细致的梳理并进行了评述。明确了本文的研究方法。第二章基于绞经织物的织物学原理,重新定义了绞经织物的概念,与实际情况进行比较研究,指出古今绞经织物命名方面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中国古代绞经织物的系统分类方法。上篇包含第三章到第五章,是对绞经织物在历史发展中的结构变化和社会影响因素的研究。通过对大量考古报告和出土纺织品的解读,梳理了中国古代绞经织物的结构发展脉络,根据织物结构变化分为三大阶段——史前至周代早期为绞经与绞编织物混合的萌芽阶段,周代至隋唐时期为发展推广阶段,宋明时期为转型阶段。结合古代文献记录和考古数据对比,分别挖掘了这几个历史关键点的织物变化特点,讨论了史前起源时期绞经织物在纺织品起源中的重要地位、汉唐发展时期织物结构和纹样发展的技术因素、宋明时期整体工艺转变的社会选择导向。对于织物风格特殊的金元时期,论述了其社会二元性下绞经织物的融合与创新,采用实验分析法,复原并解读了元代特有的偶数纬绞经织物结构特征。中篇包含第六章和第七章,是对历史上绞经织物织造工具和技艺复原的研究。结合杭罗传承的织造生产流程以及明代《天工开物》中的提及的特殊织造工艺,研究了绞经织物的织造流程。综合古代图像、文献和复原织机信息,提出绞经织机在起源和发展阶段的形制变化和织造方法,详细解读了综版式、线制、对偶式和金属制四类绞综的起绞原理。结合历史生产条件对几种典型织物结构进行了技术复原,并从织机制造技术的发展和社会需求的反馈两方面论述了绞经织造技艺的发展规律。下篇包含第八章和第九章,是对绞经织物的非遗传承和发展的研究。通过实地调研和对比分析,考察了江浙地区杭罗、四经绞罗和纱罗织造技艺三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现状,详细探讨了传承分化的历史原因及未来的发展思路。在文献整理的基础上挖掘中国古代绞经织物蕴含在服饰、政治、经济、交流等多种途径下的文化内涵,以整体非遗生态环境的视角提出绞经织物的传承发展方向。通过上、中、下三篇的讨论,我们完成了中国古代绞经织物的综合性研究,解决了一系列前人研究的空白点和争议点,得到了如下创新性的结论:一、针对古代绞经织物命名方面存在的问题,我们将织物组织学理论和实际命名情况进行比较研究,重新定义了绞经织物的概念,并在此基础上将中国古代绞经织物系统分为无固定绞组下的两种类型和有固定绞组下的三种类型。二,绞经织物在织物及编织技艺的起源中的重要地位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我们通过数据比较和技艺研究,论述了绞经织物在纺织品起源过程中起到了不可或缺的技艺过渡作用。三,学术界对绞经织物衰落转变的时间存在争论。我们借助考古数据和古代文献的比较分析,评估了宋明绞经织物和织机的发展状况。以SST(技术的社会形成理论)为理论基础,理清了宋明时期绞经织物技艺转变与社会之间的动力学机制。四,绞经织物的发展和创新离不开社会的影响。在综合归纳金元时期绞经织物在原料创新、风格创新和结构创新的基础上,通过实验复原等方法研究了元代偶数纬绞经织物的特殊结构,以社会二元性为视角分析了北方少数民族政权与汉族文化共处对金元时期绞经织物发展的影响。五,古代文献资料对于绞经织机的记录缺乏系统性,至今学术界相关研究未成系统,这与绞经织机的构造和原理有关。我们对绞经织机按照起源和发展两个阶段进行了梳理,综合对比多种类型的绞综形制和功能。结合相应的起绞方式,对中国古代几种典型绞经织物的织造技艺进行了技术上的复原,论述了绞经织造技艺的发展规律。六,现有传承发展研究集中于杭罗织造技艺,非常狭隘。我们通过对江浙地区的走访调查,对比研究了非遗传承下的杭罗、四经绞罗和纱罗三类绞经织造技艺,探讨了传承技艺分化的现状和历史原因,以绞经织物整体非遗生态的视角提出了织物传承的未来发展思路。

文章关键词:古代纺织与社会,绞经织物结构,纱罗,织造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

作者单位:王子琪 

论文DOI: 10.27012/d.cnki.gdhuu.2021.000014

论文分类号: TS106

相关文章:中国藻业协会微藻分会第六届学术年会-大会报告I:微藻精准功能及应用-食用天然色素藻蓝的研发进展与展望.....作者:向文洲
转基因食品及其安全性.....作者:罗云波
赛得利·纤维空中大讲堂第二季第2讲|疫情之下——探索医卫防护性面料的未来之路 把安全、健康、舒适、智能献给医卫人员.....作者:陈明青
2020年云南高校图书馆馆长工作会暨“后疫情”时代图书馆的创新服务研讨会-读者如鱼,书如水,图书馆如海——“后疫情”时代图书馆创新服务思考.....作者:张扬
2020年云南高校图书馆馆长工作会暨“后疫情”时代图书馆的创新服务研讨会-基于CNKI资源 、技术 、服务深度融合之探讨.....作者:鲍筑宇
中国清洁能源基建及“一带一路”低碳发展.....作者:韩梦瑶
纤维空中大讲堂第八讲|氨纶—不仅是纺织业的“味精”.....作者:戎中钰
疫情影响下钻石行业现状的认识和思考.....作者:张晓晖


文章来源:江苏丝绸 网址: http://jssc.400nongye.com/lunwen/itemid-76776.shtml


上一篇: 暂无
下一篇: 农业基础科学论文_丝绸之路东端大都会粮仓中的谷物:大同操场城北魏太官粮储遗址炭化粟的C、N稳定同位素分析



点击在线投稿

 
/ / /
 
 
 
 

Copyright 2001-2021 400农业期刊网版权所有 做最专业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本站不是《江苏丝绸杂志社》官网,如果需要联系官方杂志社,请联系客服索取网站或者电话。